茶叶文化网

怎样辨别龙井43和群体种西湖龙井

2020-09-01 08:33分类:西湖龙井 阅读:

在杭州龙井村的第二天,无事,就是品茗、聊天、与友聚。

由于狮峰山上茶园群体种能采制的鲜叶不多,少量采返来的自然摊放着,在龙井村内转转,感觉下难得的清静,寻一品茗处,要了两杯龙井茶,一碟瓜子,200元,上来一看就是两杯普通的龙井茶,品种龙井43,香气、滋味平淡,很少回甘,冲两水直接倒掉了,换上我们本身带的。

花200元钱,只是为寻个座位,在四面青山绿水花卉间,难得的安逸,平静的坐着,和伴侣聊天。固然有太阳,气温挺低的,有风,只好跟着太阳的西转,我们也移动着坐位,为更好的晒晒身心,温暖下本身。

狮峰山群体种鲜叶

这茶,也和人一样,需要光照,否则无法发展,更谈不上好的香气、滋味。今年的龙井茶就是这样,许多寻茶的伴侣和商家,都急的快要拍桌子掀凳子了。

急也没用,想起了伴侣那句话:二月清明,茶等客;三月清明,客等茶。意思是说,如果清明节农历是在二月的话,茶就采制的早,等着客人来品;而如果清明节在三月的话,茶要采摘晚,那就要品茗人,耐着表情,期待茶芽生发、采制。

这句话,用在今年的西湖龙井茶上,真的有原理。其实不单在这合用,在全国茶区,今年都合用。各类茶黄金采制期都推迟了,茶量少,茶价升高了。龙井如此,碧螺春如此,安吉白茶如此,毛尖如此,福鼎白茶如此,普洱如此。。。

既然无茶可采,只能靠上帝悲悯,静候气温回升,茶芽生发。闲来无事不从容,睡觉东窗日已红,静静的品茶,享受难得的闲暇即可。

左侧龙井43,右侧中茶108

和友品茗,一杯龙井43,一杯中茶108,43肥匀,108香幽顺滑,难得品尝到中茶108这么清幽的滋味。而这个龙井43,香气高,汤有苦涩,入口过喉生硬。

下午去满觉陇,在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内品尝西湖龙井茶,同样两款龙井43,只长短常难得的是两款采自同一天,同一个山场,同一个师傅制作,只是海拔崎岖差异。这就有了意思,恰好可以很好的学习,比拟。

两款龙井43

海拔高的,干茶糙米色有宝光,色润。而海拔低些的,条索稍大,糙米色中稍带青色。闻香,由于取出后安排,较难区分干茶香。

同时对冲品饮。温杯,投茶,摇香轻嗅,海拔高些的这款,香味更浓郁富厚。另一款,豆花香间稍显青涩气息,细闻照旧能区分隔二者区此外。

对冲此两款龙井43

开汤品饮,海拔高的汤更细醇柔顺鲜,出格是第三水时越发明显出味。而另一款,明显不如这一个了。三水后,更明显的区别。

上两图龙井43

李老师手工制作茶的间隙,和友先是品饮龙井43,外形大度、匀整,耐看,只是滋味总是找不到以往品尝西湖龙井茶的韵味,这个原因在前面茶百科已经多次交待过了,今年的天气气温低,光照少。

接着,李老师像找宝物一样,拿出我们预订制作的群体种纯手工茶,自得的说,小贾来喝这个!

手工龙井群体种

只要听到李老师这样说,就知道要喝好茶了,说明他表情好,是听他讲解茶的大好时机了。

我取杯温杯,李老师取茶,给我投茶。在我觉得茶已经投放量不少了,说足够了,李老师还在对峙说,不多,又一边插手些许。

左侧肥匀龙井43,右侧量多叶形不均的群体种手工茶

摇香,和友一同惊讶,这与我们以往常喝的西湖龙井茶差异。茶友们所熟知的,都知道糙米色、熟炒兰豆香,而这个手工茶,在热杯的激香下,除豆香外,幽幽的兰花香,这是极大的惊喜。

注水,稍候,品饮,李老师说这是橄榄味,兰花香,喉咙舒服,下沉。

左侧肥匀龙井43,右侧量多叶形不均的群体种手工茶

我和友不多言,细细、静静的品饮,因为知道纯手工茶的难得,再加上香气的意外惊喜,心思自然恭顺了几分,全身心的在茶上。

皆滚水冲泡,杯小,投茶量大,味浓郁,齿颊有微涩,前几日跑山采,可能与采的早和嫩有关,也可能由于刚制作好,还要收灰存放一段时间。

在制作推荐这款手工茶,持续四五水,从新细品到尾,只想好好体会下、并有个越发清晰的初始体感。

龙井43叶底

订制手工茶群体种叶底(下午身影遮挡叶底拍暗了)

然后,从头人各一杯,再持续品饮一遍。有吸引人的长处,也有不敷之处,茶就是这样,很难有各方面皆突出完美的一杯茶。就像,老茶客喜爱龙井茶群体种的浓郁滋味及耐泡,就要接受它的外形“丑”且巨细不均;喜欢龙井43的大度优美肥嫩,就要接受它的相对清淡或不如群体种耐泡甘甜的滋味。

品完两遍后,秤茶,才仅仅制作两三斤茶,接下来的1号、2号气温上升,群体种采制量上来,再采制一点,每天能做出四五斤手工茶没问题。同时每天制作出来的茶进行存放“收灰”,以使茶更干燥、去火、顺滑、有滋味。品种没问题,采制时间没问题,加工工艺OK,接下来就是时间的加持与静待了。

郑重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
上一篇:四招教你怎样鉴别正宗西湖龙井茶?

下一篇:西湖龙井茶产区是哪?

相关推荐


关注我们

    茶叶文化网
返回顶部